在【未来教育学】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一)和【未来教育学】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二)中我们引出了问题“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并从(1)希腊科学与近代科学的根源、(2)中国文明缺少“求真”的传统、(3)缺少科学精神带来的现实挑战,这三个方面,解释了成年人,尤其是中国成年人,为什么需要STEM教育?的原因。
在【未来教育学】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三)、【未来教育学】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四)、【未来教育学】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五)和【未来教育学】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六)中,我们具体讨论成年人需要什么STEM教育的问题。在(三)中,我们对其中的核心问题“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如何落地”展开了分析;在(四)和(五)中,我们讨论了科学读物与科学实践的关联,并详细介绍了推荐的读物和可采取的实践;在(六)中我们讨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本文中,我们继续讨论成年人需要什么STEM教育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应该如何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合适的策略开展,回答“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这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
成年人需要什么STEM教育?(What)
3. 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
上文谈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的内涵,这里继续谈如何人以群分地因材施教。
#1 老人
(1)为什么学:终极关怀
为了走向科学的本质,我们从老人谈起。对“老人”的定义未必有严格的生理上的年龄界限,但我们可以认为老人都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意指“源于人之存在的有限性,源于人之企盼生命存在的无限性,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终极关怀”大体可以归于“神”、“真”和“义”:“神”即“宗教”赋予人的意义,“真”即对世界的真理的探求,“义”即“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当代中国人归于“神”(佛、道、耶)的有之,但并非文化主流;归于“义”,由于“仁爱”传统的影响,追寻者不少、实现却颇有困难;归于“真”,同样由于传统的关系,追随者太少、实现也不容易。大部分人趋利享乐,其中能谈得上终极关怀的,不是很多。
老年人面向人生的终点,对于“终极关怀”的思考相对更多。“神”、“真”和“义”未必有高下之别,但无疑的,“求真”在面对人生的终点 的问题上,可以是其中一种合理的选择。在离开世界前,真正认识了这个世界的永恒与丰富,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方式之一。“自由-科学”为实现“真”提供了体系,因此“好奇心、理性思维与求真理想”可以在老人身上萌发,这至少可以回答老人的“为什么学”的问题。
如西塞罗在《论老年》中所言:老年依然可以参与政治生活及其他很多事物,老年虽然体力衰退、感官快乐减少,却更有理智;…… 这种快乐(写作、演讲等)完全是一种求知的乐趣,对于理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这种快乐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论老年》中还有许多其他对老年的的深刻论述,值得思考。)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生活、事业和社会智慧,是有实际的启发作用和战略指导意义的;给年轻人的经验与鞭策,是有的放矢的。所以,除了“求真”的意义,老年人的智慧对于自己和影响范围内的实际生活,也有实用的(功利性的)帮助。
然而,如何正确地传达这种对“求真”的“终极关怀”的理解,并非易事;本文此处只能指出大略的方向。对于更多具体性的商业化、产品化的媒体宣传与市场推广的实现过程,值得我们在更多文章或社会实践(老年大学、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中进一步具体讨论。
(2)学什么和怎么学:“快乐之学”
前文我们批判了“娱乐化教育”,但我们不反对“快乐之学”。我们反对的是人为设计的、以取悦学习者、通过游戏来“贿赂”和“利诱”学习者的“娱乐化”教育,但不反对自发自主的快乐之学,于老人便更是如此。
“快乐之学”应当以自发的、内在的兴趣(好奇心)的出发点,同时辅之以科学精神的“理性思维”方法,以真理为依归、以传播智慧为乐。
今天的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如养生、健身、语言、书画、摄影、音乐、戏曲等,与兴趣班接近,加之社交的功能,受到许多老人的喜爱。但这其中“理性”、“真理”、“智慧”的生存空间并不大,“娱乐”多于“真理”。
以兴趣驱动的求真之学,未必需要以老年大学为依托,独自便可以开展;但也可以存在较松散的俱乐部、社团或大学,交流与互相学习。如金庸之求学于剑桥与北大,可为一例。“快乐之学”未必需要有严肃的学术规范,但凭热烈的求知之心,可以行到什么程度便是程度,已是甚好;当然能维持高水准、与当世的前沿学术有所交流甚至引领潮流,也未必不可。
“兴趣”是较个人的事情,文、理、工、农、医、商、教育、艺术、法政等等,皆可入手,但方法上总难以离开读书或文献、观察和解释自然和社会、思考推理、分析实验、社会实践、与他人交流等等,在这些方面,很多仍然是老人的智慧与体力可以实行的。(我们在上一节提到的科学教育的四个方面、与前一章推荐的科学读物,也可以作为参考。)
在老年,能以“真”为乐,“活到老、学到老”,又何尝不是一种幸事呢?
#2 职场人士
(1)为什么学:“科学决策”
我们在“科学实践——实践2:建立科学决策系统”这一节中解释过科学决策系统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用“学会决策”作为一种“方便法”来吸引“职场人士”的关注,也是基于他们对于决策的强烈需要与决策能力不足这一矛盾的观察。
决策的主题可以包括投资、教育、房产、战略等多个维度,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容易摸不着头脑。在“知识付费”的热潮里,各种传播科普知识、技能、方法论、致富之道、教育宝典的课程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无法取代个人在面对决策时的思考、提供的可转化为行动的指导极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决策和技能类似,需要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另一方面重要的复杂的决策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对整体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是无法独立思考、完成高质量决策的。
决策依赖于对数理逻辑、“理论体系”、和复杂世界观测的综合把握,如果缺乏对“无用之学”的兴趣,加之现代世界分工的严密与专业化,往往令人陷入自我限定的狭小世界中,于是难以真正做出有效决策。当然,决策未必与商业有关,也可能关乎健康、关乎公益、关乎情感、关乎人类命运与前途。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引用很多职场人士崇拜的乔布斯笃信的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这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来自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如果职场人士愿意认同“真”是一种“终极关怀”的话,并且他真的理解了乔布斯的话的内涵,那么“真”至少也可以是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先从“老人”开始谈起的原因,从终点向前看,我们或许能看得更清晰。
(2)学什么和怎么学:“无用之学”
曾经有人向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学习几日后问老师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欧几里得闻言大怒,“竟想跟我说有用之学,我从来都只教无用之学”,遂将学生逐出。希腊理性科学的传统,以“无用之学”为理想,“知识”的目的就是它本身。以“利”(金钱、权力)和“力”(技术、方法)为追求的职场人士恐怕很难理解这一点。
但要真正的学会给难题做决策,就不能仅仅学习以满足工作需要为目的的“专业技能”、或者赚钱的“方法论”,必须跳出“井底”,对世界的本质和本源进行观察,了解世界和历史的运行规律,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要构建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自己的“理论体系”(参见“科学实践——实践2:建立科学决策系统”一节),需要掌握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无用之学(而非仅仅是更流行的编程、金融、心理等),并结合职场人士在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更高维度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新能源企业的战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匹配、比如苹果公司对个人电脑的开创性设计。
所以,即便为了在现实中“求力”,职场人士也应该了解“自由-科学”的含义,多了解一些“无用之学”。
#3 父母
(1)为什么学:生命教育和灵魂教育
中年人白天是“职场人士”,到了晚上或者周末就要扮演“父母”的角色。作为父母的角色,也容易被“实用主义”的现实裹挟。比如,让孩子参加大量兴趣班、培训班、补习班,以“抢跑”为荣,一切唯“分数”、“升学”论,但同时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培训班,自身的思考和陪伴却远远不够。最值得警惕的是,缺乏对“生命教育”和“灵魂教育”的思考。
这里对“生命教育”和“灵魂教育”做如下考察:
生命教育:指帮助孩子实现生命的价值,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有意义地度过一生。“自由-科学”传统的本意是对内在的“本性”的尊重,使人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即我们在“老人”这一部分已经叙述过的“终极关怀”,从这个角度,父母有必要了解科学的真正的含义。
灵魂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灵魂分为理智、意志和欲望(也称知、情、意);理智统御“意志”和“欲望”,转化为智慧和勇气。灵魂教育的意义在于,令人获得真正的智慧、勇敢的气魄、充沛的情感,同时懂得节制欲望,既是德育、也是智育和美育。孩子智慧的获取,离不开好奇心、理性思维与求真理想,而脱离智慧的勇敢与情感,则是盲目和可怕的。
因此,为了让孩子在生命与灵魂上有更深入的理解,父母也应当关心科学精神(当然还需理解情感、仁爱等),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数学和科学的应试功能。
(2)学什么和怎么学:“身教”大于言传
为了让孩子掌握真正的“自由-科学”的精神,最根本的做法在于家长的“身教”。让家长自身成为一个有问题意识、会主动学习、能独立思考、关心世界、善于思辨与推理分析之人,掌握健全的知识体系,养成理性科学的决策能力,并向更多人传播科学文化,若能如此,孩子必能习以为常、切身了解到“科学”和“教育”对人性的意味之所在。
如果父母仍然无从着手,可以回退到上一节的“无用之学”以及老人的“快乐之学”去寻找答案,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善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土壤。这实际上也是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一种补充和改善。
#4 青年学生
(1)为什么学:“自由”与“仁爱”
接下来我们谈“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大学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掌握谋生的“专业技能”,而在于为成为未来的世界领袖奠定基石。这基石在于对生命的思考、对未来的选择、对品格的锤炼、对能力的锻造。
青年不妨回到我们在前文提到的老人的立场,或者乔布斯的“把每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的视角,去了解自己的终极关怀,回归人性的理想,并养成宽厚、仁人、超然的品格,获得自由的“学习”与“思考”能力,鞭策自己找到真正的志向,这是成为“一流”人物的前提。“自由”是这样的一种志向,它通往“真”;“仁爱”也是这样的一种志向,它通往“善”(也就是“仁”和“义”)。
但无论“志向”还是“品格”、或“学习”与“思考”能力,都不是通过被动灌输知识可以获得的,无一不是通过在现实中的实践与磨练,通过日复一日的提问与思考,逐渐养成。如果青年不满足仅做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螺丝钉”,就应该去尝试回到“自由”与“仁爱”的源头,建立宽广的知识视野,养成宽广的胸怀,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仁爱”之人。
(2)学什么和怎么学:“自由教育”
这种方案其实在大学已经存在了,只是有待改进,这就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叫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自由教育起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有“自由七艺”的传统,强调的是传授所谓的“无用的知识”,如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哲学传统等等。与之相对的是“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以传授实用的知识为主。
“自由教育”倡导与伟大心灵的交谈,可谓是西方的“国学”。今天中国大陆的许多所谓“国学”班却走向了培养“礼”和“顺从”的误区,却没有促成学生与包括“仁爱”在内的诸子的传统的对话与思辨。中国的“自由教育”,应当一方面,通过真正教授“国学”(中国的和西方的),帮助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反思自己“从何而来”,找到自身在历史和世界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使得学生以此为基础,保持开放的心态,广泛地阅读、思考和交流。
作为结果,经历过“自由教育”的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和如何写作,尤其是非功利的、以思想的成长为目的的读书、思考与写作。郑也夫教授在“我们怎样读书、怎样思考”中对此给出了更多的建议,可以作为参考。
#5 学者 / 智识分子
(1)为什么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青年可以成长为职场人士和父母,可以渐渐老去成为老人;或许她/他也会成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思想家,或者成为真正的英雄。
文化是人类的生物优势。从近代来看,历史的真正推动者大多是文化、科学、技术和制度领域精英。对于“历史是由人民大众决定”,这是在民主浪潮下的粉饰之言。我们无需否认大众的价值,但真正的历史是由少数人萌芽,而最终慢慢演变成大众的,科学革命是如此、儒学兴起也是如此。人类的真正的智慧在开始时总是少数,在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自然选择之中,才导致变异的文化逐渐占据主流;“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精英史观”与“英雄史观”,这与现代的平等、民主观念并不矛盾。
作为真正有志于成为英雄的“学术研究者”(学者)或者自认为智慧和见识在人类中属于卓越者(智识分子),更应对此有高度的自觉。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对这精神的最好阐释。从现代的意义上来看,“为天地立心”既包含了“人”/“仁”的内涵,也可以容纳“求真”的精神,这也表明了“自由”与“仁爱”统一的一面;同时,为了实现“横渠四句”的理想,非有大无畏的“求知”精神与仁人之心不可,此乃“智仁勇”的相统一。文明之脊梁者,莫不如是。
(2)学什么和怎么学:解决真正的问题
今天的学者与智识分子,在功利的浪潮之中,有许多困于功利、损坏风气,或者面临生活艰辛的滋扰。即便几年来学者的经济条件已有所改善,但要养足胸中“求真”的浩然之气,却仍然不易。学者与智识分子应当努力成为时代的智者。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由挑战与进步推动的。智者的意义,在于识别出当前时代中的重要问题,并有勇气、智慧与耐心去克服他们。“地心说”与“日心说”是这样的挑战,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构建了数理实验科学的基础,完成了近代科学革命;儒学的衰弱是这样的挑战,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推动了儒学再兴。
成长中的学者与智识分子,应当保有此种使命感。至于诺贝尔奖,也不过是外在的荣耀;真正的解决问题者,历史自能评判之。
以上几者的关联
最后,补充一下以上几者的关系,令读者可知其内在逻辑:
- “老年”是“成人”的终点,我们以“向死而生”的视角,思考“求真”的意义。
- “青年”是“成人”的起点,所以我们更多是谈论如何在早期打好“求真”的基础,使一生受益。
- “职场”和“父母”是脱离青年与进入老年之间的生活(也叫“中年”)的两面,是“求真”有现实意义、但也面临危机的时刻。
- “学者 / 智者”是一种精英史观的视角,这世界需要有人担当的“智慧”的责任,令文化的基因(习俗、制度、技术、科学等)在时间与空间中继承、变异、演化、发展。
联合国 科学-政策-商业 论坛:from Wikipedia – Science | CC BY-SA 2.0
总结
在本文《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中,我们着重分析了两个问题:
- 成年人为什么需要STEM教育:从历史根源、文化差异、现实挑战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 成年人需要什么STEM教育:用植树做比方,“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在于“播种”求真的人性理想,“科学读物与科学实践”分析了在显示的“知与行”的层面“根、茎、叶”的构造、“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则讨论了如何“栽培、浇水、施肥”的问题。
写在最后
对于“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的问题,我们暂时告一段落。对这个问题本身的回答也远远没有完成,只是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我并非有深入思考的专才,所谈也必多有疏漏。
但我们认为,在这个时代追问“自由-科学”的传统,却命中了这个世界的核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五四运动”100年之际,再次回顾“科学”的问题,似乎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延伸出更多的问题,值得当代中国文明深刻反思,并指引我们“鞠躬尽瘁”,向着下一个“轴心时代”前行。
同时,必须承认,追寻苏格拉底的“求真”理想,在当今天下,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在灵魂的“理智、意志与欲望”之间,我们会选择走向哪一个方面,我们仍难以笃定地预料。但我愿意相信,“求真”的理想自有其存在的本质的意义,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所说:“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最后,试枚举与此文相关的话题。我们在未来可以进一步论述:
- “逾越政治的价值秩序”是否可能建立:在今天政治获得了自主性并尝试指挥一切的社会中,是否有可能建立“求真”的价值理想(或与“求真”同等地位的价值秩序),同时使得政治回归到手段而不是目的?
- 社会科学的教育问题:我们常把“科学”默认为自然科学,对于近代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未来应怎样融入不同人群的教育?除了STEM,我们还需要什么?
- 技术和商业精神的反思:今天的技术与商业文化,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但如何避免其有害的一面、补足其不足的方面,是使“求力”的社会不至于崩溃、或者陷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所需要思考的。
- 日译汉语的文化与社会影响:“科学”、“自由”、“社会”等词都是晚清的日本学者用汉语翻译的,有些翻译今天看来不见得很好,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我们思维的潜意识和社会面貌存在哪些影响?
- “自由”与“仁爱”的传统如何共处与交融,是我们面对的时代命题,结合当下的文化、经济、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到两百年间,人类是否会迎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思想混乱、信仰缺失的社会文化局面,如何突围?
- 科学基础问题:今天的科学大厦的基础是牢固的吗?归纳法的自身缺陷如何克服?夸大一点说,能否在未来建立一种真正广泛连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而完善的科学基础?是所谓的数理逻辑+大数据吗??
- 除了“科学”,还有哪些时代的核心词汇是现代中国人含混不清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封建”、“哲学”、“形而上学”?似乎都是,而且还有很多。澄清概念、反思根源,这也是今天哲学的意义所在。
- 面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急剧增长,教育学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知识的快速增长发生在所有的科学领域,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与娱乐倾向又进一步压缩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剧了这一问题。如何帮助未来的人类在具有好奇心的同时,不被好奇心吞噬,是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 李约瑟,《文明的滴定》
- 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
-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 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 —— 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演讲》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 柏拉图,《理想国》
- 刘慈欣,《朝闻道》
- @honoru,《我也想寫STEM文章,但無從入手?有甚麼方法?》
- @honoru,《STEM 教學與親子教育 (上篇 - 共兩篇)》
- @honoru,《回應 @robertyan 的「未來教育學」》
- 吴国盛,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书籍推荐
- 吴国盛,原来“科普”、“科技传播”、“科学传播”是不一样的
- 江晓原等,《科学败给迷信》
-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
- 波兹曼,《娱乐至死》
- 西塞罗,《论老年》
- 郑也夫,“我们怎样读书、怎样思考”
- 马一浮,“横渠先生四句教发微”
- 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robertyan.000webhostapp.com/2019/03/%e3%80%90%e6%9c%aa%e6%9d%a5%e6%95%99%e8%82%b2%e5%ad%a6%e3%80%91%e6%88%90%e5%b9%b4%e4%ba%ba%e9%9c%80%e8%a6%81%e4%bb%80%e4%b9%88%e6%a0%b7%e7%9a%84stem%e6%95%99%e8%82%b2%ef%bc%9f%ef%bc%88%e4%b8%83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未来教育学】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STEM教育?(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