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寿与建祠

贺寿与建祠

上一期《对偶与春秋》中,我们谈到了对联的对称/阴阳本质,以及人类对时间的观念的变迁。本文循着时间这条路,我们简单谈谈时间相关的对联。‌

写人物的对联大概有婚联、寿联、挽联,如果是兼有祠堂的名人,则还包括祠堂的楹联。今天就说说贺寿和建祠过程中的一些对联。‌

–‌

贺寿

‌大多数寿联都是送给生者的“人情”,阿谀之辞在所难免。寿联大多属于应酬之作,感情一假,便不足为观。不过虽然平庸之作占了大多数,但佳作也是有的。以下选自《名联观止》[1]中一些不俗的寿联,可作一观。‌

如郑板桥的六十寿联,可见真性情: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板桥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地方豪绅,托病弃官,寄居扬州卖画,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均不俗,人称“三绝”。曾做一四言诗:

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

日卖万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

免谒当途,乞求官舍。座有清风,门无车马。

与自寿联一道,可见他的真性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年)八月,袁世凯五十生辰,大开寿筵,有谄媚者献寿联:

戊戌八月,戊申八月;

我佛万年,我公万年。

‌”戊戌八月“为袁世凯得势之始(靠出卖维新变法之立宪派,即谭嗣同等),且此联也颂慈禧(”老佛爷“)。同年十月,慈禧病故,名士祝竹岩改此联为:

戊戌八月,戊申十月;

我佛万年,我公明年。

‌虽然袁项城未能明年就死,但此联也传诵一时。‌

image source: Wikipedia – 生日

建祠

‌寿联贺生人,挽联敬死者,祠联题名士。挽联今次先不谈,我们先看祠联。‌

祠联甚多,其中诸葛祠甚为有名,由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可知。‌

这里录两则短联,分别题张良与韩信。‌

于右任题张良庙联:

辞汉万户;

送秦一椎。

山西霍山题韩信墓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这里且卖一关子,能说明联中典故,奖励1 STEEM~‌

活动

上一期活动,我们以“四时(春夏秋冬)与四方(东南西北)‌”为题,两人一组对联。‌‌

下面为活动结果。‌‌

参与:

(上联)春夏秋冬四时雨 | @cecilian

(下联)东南西北八方客 | @mia-cc

(下联)东南西北四面风 | @doveyan

(上联)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 @andrewma

(下联)春华秋实夏蝉冬雪光似水 | @julian2013

(下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养生 | @doveyan

(下联)東暖西凉南熱北寒中誼居 | @hertz300

(上联)东成西就 | @teamcn-shop

(下联)南辕北辙 | @annepink

(下联)南来北往 | julian2013

(下联)春华秋实 | @xiaoshancun

(上联)春夜漫漫无心睡 | @julian2013

(下联)秋昼绵绵惹人醉 | @andrewma

(下联)秋日私语情意长 | @annepnik

(下联)过来让我抱一下 | @softmetal

(下联)秋波漪漪想美丽 | @julian2013

(下联)望穿秋水盼君归 | @doveyan

以下都是上联,但没有人对下联。

春夏秋來又一年,南方四季缺冬天。 | @hertz300

春不覺來秋已去,南方天氣无冬天。 | @hertz300

春夏秋冬四季,南北西东八方。 | @zy-sb

点评:‌‌

  • 这期参与很活跃,也有很多有趣的作品,谢谢大家~

奖励:‌‌

经综合评价,以下两联较为妥当,分享 3 STEEM奖励,每人获得0.75 。其余每人0.1 STEEM奖励。奖励稍后发放。

春夏秋冬四时雨 | @cecilian

东南西北八方客 | @mia-cc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 @andrewma

春华秋实夏蝉冬雪光似水 | @julian2013

‌‌

—-‌‌

以下为本期对联活动内容:寿联,由本周内刚满50、60或70级的寿星报名,由其他人为其做寿联。

形式:‌

  1. 寿星自由报名
  2. 其他人自由发挥,为寿星做寿联
  3. 上面”建祠“部分有猜谜活动,也有奖励

规则:‌‌

  1. 满足对联的基本规则;
  2. 不许抄袭任何别人的成果;
  3. 不应当使用机器协助,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的“自动对联”

奖励:寿星奖励 1 STEEM(有人帮他写对联为有效,最多3名,先到先得);最佳作品奖励 2 STEEM;参与奖,各0.1 STEEM,前10名都有奖 :)‌‌

参与方式:回复本文‌‌

评价方式:由寿星评判‌

时间:本文发布起7日内有效‌‌

参考文献

  1. 梁羽生,《名联观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robertyan.000webhostapp.com/2019/05/%e8%b4%ba%e5%af%bf%e4%b8%8e%e5%bb%ba%e7%a5%a0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贺寿与建祠

对偶与春秋

对偶与春秋

上一期《内外与五四》中,我们谈到了对联的“经世致用”的意义,在于“联“以载道,即白乐天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道”的“体”,借“联”的“相”而显现。本文谈谈楹联的“形”与“相”的来源,尤其是对偶的特点,以及对联中常出现的时间这一概念的“对称”观念。‌

—-‌

对偶

‌现代人们常说的对联形态,多是指以书法形式题写、张贴、悬挂或镌刻的“春联”“楹联”。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口头的“对句”(口语形式对联,一人出句、一人对句)和用于书面的“联语”(如某些章回体小说的章节名)。这恰与语言的使用形式相对应 ——口头、书面、标贴——由此也可见对联应用之广。‌

对于对联的性质,向来也有不同认识:(1)对联是一种文学样式,与诗词格律相若、与建筑音乐相合;(2)对联是一种实用文体,可用于春节、贺婚祝寿、吊丧悯死,可用于宫殿苑囿、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店铺坊馆;(3)对联仅当做一种文字笔墨游戏,不过雕虫小技。‌

总体来说,对联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应用文体。最根本的,对联是一种对称的文字形式,我们想要探讨的,便是这种对偶文体的来源。‌

—-‌

对于对联的起源,以“楹联”来说,对联的起源常被采纳的是“五代说”(五代后蜀主孟昶所作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实则至少在唐代已经对联已经发展成熟的佐证(如酒令和应对、敦煌遗书等)[2] 以“对句”来说,则有“西晋说”(“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但以“联语”或“对偶句”而言,则几乎从殷商甚至有文字记载起便存在了。‌

对联的发展与流行,这里也稍作一些阐发(如对更多历史介绍有兴趣,此处推荐杨大方先生《对联论》中的相关章节)。对联的流行始于宋,而兴盛于明清。宋人开始将对联题于楹柱而称“楹联”。各种形式的对联也被创造出来:如,苏轼挽韩绛:“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开创了挽联。至明则有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联,使之成为一种制度,民间更是无处不联;如朱元璋赠徐达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清则是康雍乾极为崇尚对联,对联妙手更是众多,如纪昀、曾国藩、袁枚等。宋以后对联的流行,与对联简洁的形式和极强的实用性,以及宋以后大众文化的兴起、商业的发展有着密切。‌

—-‌

对联或者对偶文体的根源在于(1)汉字的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使得音、形、义的对称形态极为丰富;(2)中华文化对对称、阴阳观念的推崇。‌

1. 汉字特征

‌首先,汉字存在以下基本特征:‌

  1. 汉字的形状是均匀而方正的(方块字),在书写多个字时长度保持相等
  2. 汉字是单音节字,每个字的音节长度相等、音律和谐;
  3. 古代汉语主要是一字一词、一字一义,单个字可以表达明确的含义;
  4. 较多汉字本身的形象具有对称结构,如“天”、“人”、“合”、“一”等;
  5. 汉字由以直线为主的笔画组成部首,又可以由部首组成形声字,常兼具表音和表意的功能;
  6. 汉字支持竖排或横排两种书写方式,有几千年竖排书写的历史;

‌这些基本特征都为对偶句式和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中第(5)点我们在之前的“烟锁池塘柳”这一联中有过充分的体现。而且,对于某些趣联的产生,也颇有价值。如以下这个一字联,不但字的音形义相对,上下两部又分别相对,颇为巧妙:

‌第(6)点使得竖向书写时(如楹联),两联相对的效果可以一目了然。‌

—-‌

其次,如果与其他语言(主要是表音语言)做比较,我们会发现汉字还有一些特征使得其为作对联提供了基础:‌

  1. 汉语的字/词不存在时态变化(或者说每个字都是词根),使得单个字的形态比较稳定,所以能保证始终如一的全方位的对称;
  2. 汉语的音节存在“声调”构造,使得当个音节能够对应多种声音元素,加强了单音节的作用,同时促成了“平仄相对”这种对称关系。

‌正是由于汉字和汉语本身的简介、匀称、协调、丰富的特征,使得它能够成为构造对称文体和话语的基本结构。歌赋、诗词、对联的艺术之美,正筑基于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意义之上;这在人类语言之中,是颇为独特的。‌

2. 对称观念

天人合一、取法自然深刻影响中华文化。‌

首先,对天地万物以及自身的观察,使得先人们对于对称有着深刻的观察,如天地、日月、昼夜,如眼、耳、手、足,又如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等等。‌

其次,进一步对自然的观察,产生了“阴阳”、“八卦”的对立统一的观念(《周易》),适用于对自身、宇宙和社会的观察,如男女、天地、寒暑等一阴一阳二元对立的方式来构建的思维系统。‌

这种对立统一的观念深刻体现在政制、礼仪、音乐、建筑、劳作等各个方面,毫无疑问地也渗透到语言文字与文学样式之中。‌

对联二字,本就有“对立关联”之意,与“阴阳”思想相契合。故而,在对联也极为注重“相对”这一形式,例如以“神州”对“华夏”由于意义完全一致就不合适。所谓“正反合”的辩证法,在对联中则颇为适用。‌

类似地,希腊人对和谐对称的追求,也极为炽烈,如对天体运行轨迹为“圆周运动”的执着追求、对“天球”的设计等等,以及对现代理论物理(如量子物理)、以及分子生物学(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影响等,在此不详述。《哥白尼革命》或可为一种解读的角度。‌

对于对称、阴阳理论的崇尚,也是中华文化与希腊哲学相通融之处,也难怪乎杨振宁先生也曾多次提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喜爱与对物理结构中对称结构的美妙的研究相一致之处。‌

—-‌

以汉字和对称为基构建的对联,在今日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虽然汉字经历了“简化”和现代汉语经过了“以词表意”为主的变化,但汉字的生命力犹在;另一方面,虽然“科学”似乎取代了“阴阳”,但其中蕴含的对称之美的追求却没有改变,对于“阴阳”的认同反被现代科学和技术所采纳。所以,对联文体以其简洁、实用的特征,或许将不断延续其价值和意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多模仿苏联或欧美的原因,曾经以“对句”为基础的“文史哲德”融合统一的童蒙教育被现代分科而治的教育所取代,所以现代中国人常常能够读懂或理解对联,而要创作却颇为困难。‌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曾记录他上“对课”的情景。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对课: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种练习。例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

在晚清,“对课”依然是学问的基本,是以民国的诸多名人都有“作对”“成诗”的基本功。过去的童蒙教育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也都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的对句构成,将韵律的教育融合到文、史、哲、德之中。这是今天“分科”的教育体系可以思考和反省的。

image source: Wikipedia – 阴阳

春秋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悲秋”之作无数,其感叹时间之流逝、与时节之哀伤,大抵如此。‌

在时间的观念上,“春夏秋冬”四时为一循环,春与秋相“对”,春秋在对联中也常使用,一春秋即为一周期。古人这种表面上以“循环”和“对称”为观念的时间观,与现代人以“精致化的测度时间与单向线性时间”为主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而更侧重对“时机”的体认。‌

技术时代的时间观受启蒙运动和演化论(进化论)的影响,有强烈的发展、进步、进化的意味,同时人也受到客观的机械化时间的支配(事实上形成了时间对人的统治,所谓996的讨论是其中一种体现)。‌

“对称”和“进化”入手,这里我们简要谈谈人类时间观念的两种来源。‌

—-‌

现代的“时间”观念,通常被解释为一个空间化的物理学概念,表现为一个可精确测量的(通过时钟来表现)的单向的时间轴(采用儒略历的绝对化的基督纪年,即所谓的公元纪年)。然而,即使在近代科学中,时间被作为单独对象深入考察,也是在进化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膨胀理论、大爆炸学说、决定性混沌理论等有明确时间方向性的理论纷纷出现后,才全面展开的。‌

在中国古人那里,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也还没有广泛使用机械钟,或经历工业革命使得精确的时间统御生活的一切。古人对时间的观察首先来自与对天象、气象、物候的“对称”、“循环”的大量周期现象的发现(与前文提到的“阴阳”观念的产生原因相一致,比如四时、日升日落、月盈月亏),对自然周期的观察与记录产生了“标度”时间,如“日”、“月”、“年”。其初衷是对“时机”的把握,即“正当其时”、“时不我待”等等,强调的是对事件与环境或情境的相协调。对“时”的实际的应用,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显而易见的: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随着对时间掌控的要求的增加,进一步出现了把一天分为10、12或24个部分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时间测量工具,如日晷、漏壶等,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钟表。通过统一的历法和计时系统,社会中的劳作和习俗可以由时节相互协调。尽管发展出了多种计时工具,但中国并没有发展出纯粹的量化时间观念(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时间只是某种计数(测度)”),但却保留了尊重“天时”的传统,包括务农、用兵、嫁娶、医治等,例如: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素问•八正神明》)

直至今日,这种做事“看日子”的传统在民间也依然流行。然而随着时间测量技术的发展,近代物理学(牛顿力学、乃至相对论)对“测度化”时间概念的确立,“测度”时间逐渐盖过了最初“时机”的概念,一种精确的公共时间观被广泛的使用;“测度”与“时机”之争,也可以认为是“人工”与“自然”之争的体现。‌

今天虽然我们依然能理解“春秋”背后的含义,但对于其背后深刻的“时机”的感受,体会上却已有所不同。‌

—-‌

与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相对应的,是时间的“流逝”的感觉。与“周期性”的时间更多来自对天地的观察不同,“时间之流”的感受更多来自自身的生命体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由于生命的“有终性”(不可逃避的死亡和衰老),人们体会了到了时间流逝的不可抗拒的命运,以及与之相伴的感叹、恐惧与悔恨。同时,也正是时间的有限性,让人感到生命的可贵。‌

时间之流是产生线性时间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并非总是如此。在希腊和印度文明那里,占主导是循环的时间观。循环的时间观认为宇宙是循环往复的,今天发生的事情,还会再度重演,如印度人对“劫”(尘世的43亿2千万年,是梵天神的一日)的轮回周期的表述,如希腊对圆周运动的偏好。相对应的,希腊和印度的历史感也都很薄弱。‌

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与线性时间观的是基督教文化,这是《圣经》中“基督降生”这一事件的不可重复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所以基督教的哲学家对当时流行的希腊的循环时间观进行了艰巨的驳斥,其中以奥古斯丁为最:

“如果宇宙有循环,基督受难和再临就丧失了单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意义了;我们同苦难作斗争以争得上帝的荣光的企图,由于宇宙的循环而变得十分浅薄,因为我们必将再次陷于苦难,我们 怎么会有对上帝的爱呢?”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也有很强的历史意识,但却并不抱有极端的线性时间观;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没有宗教般的狂热,更多是一种或平静,或者语焉不详,或者视死如归的泰然处之的心态。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如道家对万物平等的看法:“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庄子•秋水》)‌

现代的单向时间观的形成,与地球演化、地球年龄的发现,以及随后19世纪产生的进化论、热力学第二定律有重要关联,而20世纪的宇宙膨胀理论、大爆炸学说、决定性混沌理论等,则进一步奠定了一种“宇宙有时间起点”和“开放未来”的观念,在今天的21世纪技术时代的舆论中也常能感受到这种观点的流行。‌

—-‌

虽然“进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对称”、“循环”的时间观绝非无可取之处,20世纪的思想家尼采、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也多对“循环时间观”抱有同情。被技术裹挟前进的人类,在面临核战争、基因编辑危害、人工智能武器等的威胁之下,未必没有反思的必要与返归自然的可能性。

‌image source: Pixabay

活动

上一期活动,我们以“百年五四”立意,邀请诸位作对子。‌

下面为活动结果。‌

参与:‌

@julian2013

德赛二先生,启蒙除弊

双子马克斯,执两用中

@doveyan

百年沧桑硝烟刚散狼烟四起暗流涌动

华夏儿女续传五四薪火共筑千年龙魂

@andrewma

惟愿谈笑鸿儒在

不做风流亦相宜

@xiaoshancun

百年五四年年在理应推陈出新

今日薪火日日燃当可星火燎原

@aellly

衣览众衫小因奶大,

傲人巨峰讽笑土丘。

@hertz300

五湖四海鬼怪多

言行举止需谨慎

点评:‌

  • 严格来说大家对的结构上都不太工整,所以以用意来取为主,兼顾结构与音律

奖励:‌

  • @julian2013:切题最佳,又能用典,且别有新意,取为第一,奖励 3 STEEM
  • @xiaoshancun:上下两联“年”与“日”用的颇巧,取为第二,奖励 0.5 STEEM
  • @doveyan,@andrewma:对得也挺有趣, 每人奖励 0.2 STEEM
  • @aellly, @hertz300:跑题了,鼓励0.1 STEEM

—-‌

以下为本期对联活动内容:以“春夏秋冬”或“东南西北”中的若干字为关键字,以二人一组做对联‌

关键字:四时(春夏秋冬)与四方(东南西北)‌

形式:互邀对联;两人合作‌

  1. 由一人出上联,包含“春夏秋冬”或“东南西北”中的若干字,下联要与其相对;例如,出上联“春眠不觉晓”,请朋友作下联;
  2. 上下两联应由不同作者完成;
  3. 一人可以出上联,也可以答下联,也可以参与多次;

规则:‌

  1. 满足对联的基本规则;
  2. 不许抄袭任何别人的成果;
  3. 不应当使用机器协助,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的“自动对联”

奖励:3 STEEM,取1对;参与奖,各0.1 STEEM,前10名都有奖 :)‌

参与方式:回复本文‌

评价方式:由@robertyan的评判,以及各回复获得的点赞数,综合评价产生‌

时间:本文发布起7日内有效‌

参考文献

  1. 梁羽生,《名联观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杨大方,《对联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年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robertyan.000webhostapp.com/2019/05/%e5%af%b9%e5%81%b6%e4%b8%8e%e6%98%a5%e7%a7%8b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对偶与春秋

内外与五四

内外与五四

上一期梁羽生与《名联观止》[1]中,我们提到过对联有“内学”与“外学”,

所涉均为古今名联,既谈对联的“内学”,涵括各类联体与各式对法;又论对联的“外学”,涉及历史用典、民俗掌故、月旦人物、名士轶闻等。

不止对联,大部分功夫都有内外之分。‌

—‌

内外

《名联观止》中梁羽生谈到对联也可以有“内学”“外学”之分四八〇:对联的内学外学),可以类比曾经火热的“红学”(红楼梦)的“内学”和“外学”:

“内学”是对联语本身的文学分析,包括对其中的典故、史实的注解,等等;“外学”包括对作者生平的研究,以及联中涉及的人和物的研究。“外学”“内学”本来是有紧密联系的,但须防走火入魔。个人意见,似乎应以“内学”为主,“外学”为次。古今名联,有很多是值得从文史两方面去研究它的。

对联一学,多涉及思想、文学、历史等。从表面上看,“内学”多从“文”入手,“外学”多从“史”着眼,实则两者多难分割。有长远价值的联必在思想上也有不凡之处。如林则徐所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image source: Wikipedia – 林则徐

—-‌

对联的民间印象,在现代为一些民间故事和影视作品所影响,常用来炫耀主角的“小聪明”。如《唐伯虎点秋香》[2]中华安与“对穿肠”所对,实乃炫技或“比智商”,例如:

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对穿肠: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唐伯虎:棋盘上,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且不论结构上的问题,内容上实为平庸。与唐寅本人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相比,境界上也差之甚远。‌

诗中之杰如李杜,以“仙”“圣”闻名,不在于技法之卓越,而在于李的潇洒飘逸、豪迈超越,杜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联也是如此。‌

所以,内外之学,都不应太过精致,游戏文字、沉溺隐事;所求者,不过是抒发胸臆,文以载道。‌

—-‌

五四

“五四”百年,谈五四的文章想必太多,此处并不细谈。只举两事。‌

—-‌

第一,简单谈谈什么是“五四”。五四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一般是说发生于百年前当日的青年学生与知识阶层发起的“学运”(学生运动),并随之有更多社会成员参与的社会游行。所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主要是一种通过舆论、游行的方式进行的士人气节与强国愿望的表达。从学运、游行的层面,“五四”的规模确实也值得重视。‌

但广义的“五四”,即以接纳西方文化(如“民主”、“科学”等)、与传统文化割裂为代表的文化运动,影响则更为深远,至今不息;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确为其代表,如陈之出版、胡之开创、鲁之批判,都可谓意义深远。这一“西学东渐”的历史,在文化上从晚清以林则徐、康梁等为始,至于“五四”为又一变化,至于今日则仍有颇多变化、未有定数。‌

—-‌

第二,火烧赵家楼胡同后,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时,会场上有一大白旗,上有墨书对联[3]: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上联骂曹汝霖是曹操后代,因缺德而碑无字;下联斥章惇为奸臣(《宋史》中的评价),章宗祥也在此列。此联颇有些趣味,用典也颇合情。(当时,涉日本外交事务的曹、章、陆三人被舆论指责为卖国贼。)但平心而论,曹孟德也未必称不得英雄,章惇恢复新法平定西夏,也未必不是贤臣。‌

相比起来,被学生痛打的章宗祥曾极力主张释放五四被捕学生;曹汝霖晚年在忆及五四运动时则曾说:“此事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 [4]

image source: Wikipedia – 五四运动

活动

上一期活动,我们以“烟锁池塘柳”为上联,以“五行”相对,看似不凡,实乃末技;但仅为一游戏,也不妨一试。‌

下面为活动结果。‌

参与:‌

  1. @xiaoshancun | 镜染尘梦灰 | 镜沾尘梦烬
  2. @andrewma | 江烽销城檣 | 烽钦江城茂 | 灯钦江城茂 | 云扑百花香
  3. @fyjs | 灯镶净地楼
  4. @llh0519 | 月孤忆中人
  5. @hqy | 雾罩山峰石 | 水拍近岸舟
  6. @julian2013 |漫燃钟楼塔

点评:‌

  • @xiaoshanchun,@andrewma,@fyjs,@julian2013的答案在字形上都符合要求;由于本联在用字上要求较高,所以平仄上放宽要求

奖励:‌

  • @julian2013 |漫燃钟楼塔 一联,颇有巧思、场景形象、用字得体,以迅猛对静柔、以危对安,贴合时事(巴黎圣母院火灾)。取为第一名,奖励3 STEEM
  • @xiaoshanchun,@andrewma,@fyjs 每人奖励0.2 STEEM
  • @llh0519, @hqy 答案不完全符合要求,鼓励0.1 STEEM

—-‌

以下为本期对联活动内容:以“百年五四”为题,写上下两联,句式不限,字数不限。‌

立意“百年五四”为题。‌

举一例:陈独秀在《敬告青年》[6]中曾经提到对青年的要求,其中第一条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今天的青年,有众多成了“房奴”、“车奴”、拿了手机做“网奴”、成家做了“爱奴”、“孩奴”,唯独没有“自主”[5]。这要求,似乎依然遥远,青年当何为呢?‌

以上为一立意的角度,作者可另选角度,但总得以“五四”为题。‌

规则:

  1. 满足对联的基本规则
  2. 不许抄袭任何别人的成果;
  3. 不应当使用机器协助,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的“自动对联”

奖励:3 STEEM,取1名;参与奖,各0.1 STEEM,前10名都有奖 :)‌

参与方式:回复本文‌

评价方式:由@robertyan的评判,以及各回复获得的点赞数,综合评价产生‌

时间:本文发布起7日内有效‌

参考文献

  1. 梁羽生,《名联观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周星驰,巩俐等,《唐伯虎点秋香》,1993年
  3. 白宝泉,白鹤群,《北京街巷胡同分类图志》,金城出版社,2005年
  4. 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5. 梁文道,许子东,五四青年比当代青年更优秀吗?,2019年5月3日
  6.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15日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robertyan.000webhostapp.com/2019/05/%e5%86%85%e5%a4%96%e4%b8%8e%e4%ba%94%e5%9b%9b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内外与五四

梁羽生与《名联观止》

梁羽生与《名联观止》

近日在读一些“联学”(对联之学),其中梁羽生的《名联观止》无疑是一佳作。‌

想来梁先生在大多人印象中为一当代知名的武侠小说大家,但对其在对联、词话上的功夫不甚明了,故作文以记之。

image source: 豆瓣《名联观止》​‌

​‌

小说

1954年,《新晚报》刊登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梁羽生先生是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1]。‌

所谓“旧派”武侠小说,是以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为代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流派。“旧派”开创了以白话文写作武侠题材的先河。向上则可追溯到明清的演义小说(如《水浒》)、以至于《史记》中的《游侠列传》。‌

新派之有别于旧派在于:(1)文学性、艺术性的改进,作者在文学创作手法、形象塑造和语言提炼上有了适应现代语言审美的新的突破;(2)思想性上,“侠”在“武”之前,兼有厚重的历史感、国家民族意识。‌

相比“旧派”,新派武侠的文学可读性、内容丰富性与思想的深刻性都有了新的进展,这无疑于文学和历史功底深厚的梁羽生的开创之风是有莫大关系的。武侠小说对人物、情节、历史感的成功塑造,加之电视、电影、游戏等现代媒介的助力,使之成为影响现代文学面貌的重要题材,其影响力之深远令人惊叹。‌

梁羽生先生著有武侠35部,字数1000余万,其中《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为读者所熟知。在大众中的知名度,梁羽生或许不及金庸,也自有其缘故。‌

佟硕之在《金庸梁羽生合论》[2] 中评价金梁的历史意义:“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又说“梁羽生的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 梁羽生的创新,是在“旧传统”上的创新,不脱其“泥土气息”。这种写法,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有一定中国文化水平的读者,读梁羽生小说,可能觉得格调较高,更为欣赏。一般读者,若是抱着追求刺激的心理,读金庸的小说,可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

金庸有办报和电影的背景,对于小说手法上的创新,确有独到之处。佟硕之写到:“可能因为金庸做过电影导演的缘故,在小说里常有运用电影的手法。如《射雕英雄传》里梅超风要扼杀郭靖之时,笔锋一转,而写梅超风对桃花岛旧事的回忆,但却并非平铺直叙,而是运用电影倒叙手法,复现当年的特写镜头,然后再接入现场之景;《碧血剑》中从袁承志之斗温家五老,重现他们当年暗算金蛇郎君的镜头,也是同样手法,近乎银幕上“谈人”、“淡出”的运用。在小说上运用电影手法,这可说是金庸独有的特点。”‌

梁羽生的作品则多透着“历史小说”的味道,以《萍踪侠影》为最。以土木堡之变为背景,对于谦如何精忠报国,却以忠臣受害收场,对于历史情境的描写甚为真实而深刻。《七剑下天山》中的纳兰容若,《大唐游侠传》中的李白,也都神采飞扬,颇为生动。‌

—-

金庸对商业运作和通俗文化的理解则更胜一筹,擅于在情节上用“奇”、擅于在“情”上制造话题。如张无忌之突丧父母、医绝症、独战六大派,如杨过之断臂、小龙女之失贞、十六年之约,张无忌与杨过在感情上的一男多女,《雪山飞狐》之最后一刀劈还是不劈等等,数不胜数。‌

梁羽生旧派的文人名士风气之重,常见于其在小说中善用对联、诗词。其回目多用集句,“亦狂亦侠真豪杰,能哭能歌迈俗流”,“瀚海风砂埋旧怨,空山烟雨织新愁”。且小说中也不乏诗词的佳作,如《白发魔女传》的题词《沁园春》:“一剑西来,千岩拱列,魔影纵横,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镜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且收拾,话英雄儿女,先叙闲情。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叹佳人绝代,白头未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短锄栽花,长诗佐酒,诗剑年年总负卿。天山上,看龙蛇笔走,墨泼南溟”。对此,佟硕之也评价到:“梁羽生这个特点有时也成他的缺点,就是非必要的场合,他笔下的人物也往往吟诗作对,这就难免令人有酸溜溜之感了。”‌

—-

人物方面,“金、梁二人各有所长。金庸擅长写邪恶的反派人物,梁羽生则擅长于写文采风流的名土型侠客”。如金庸在《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星宿老怪,其恶之程度,令人瞠目;如《神雕英雄传》中的“老毒物”欧阳锋、亦正亦邪的黄药师等,也令人印象深刻。如梁羽生在《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白发魔女传》中的玉罗刹都颇有名士之风,但梁写坏人却不怎么深刻。‌

总的来说,梁羽生的小说是颇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十九世纪文艺思潮(要求个性自由、反抗社会不合理)的影响,而金庸则主要受今日西方的文化影响,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从策略上看,金庸更“聪明”,而梁羽生更“古朴”。所以,金庸之受大众、电视、电影、游戏等的欢迎,与当代通俗文化的契合,也自在情理之中。‌

注:以上评述多参考“佟硕之”的文学批评《金庸梁羽生合论》[2] 中的论述。“佟硕之”是陈文统先生的笔名,而陈先生的另一更为人所知的笔名则是“梁羽生”。

image source: 豆瓣《龙虎斗京华》

对联

佟硕之在《金庸梁羽生合论》[2] 中提到:“我不反对武侠小说,我也不特别提倡武侠小说。此时此地,看看武侠小说作为消遣应该无可厚非。若有艺术性较高的武侠小说出现,更值得欢迎。但由于武侠小说受到它本身形式的束缚,我对它的艺术性不抱过高期望。”‌

这确实是梁羽生本人对于小说的态度。‌

梁在散文、历史、诗词、对联、棋评上下的功夫,实远在小说之上,但毕竟曲高和寡,应者甚少。散文、历史、棋评等有《笔花六照》,对联则见《名联观止》。‌

—-‌

《名联观止》集梁在《大公报》所作近千篇“联趣”专栏整理修订而成。

所涉均为古今名联,既谈对联的“内学”,涵括各类联体与各式对法;又论对联的“外学”,涉及历史用典、民俗掌故、月旦人物、名士轶闻等。梁羽生笔下的“联话”有趣、有料、有味,可视为一部联话体的文史百科。

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汉字能做对联,故而中国的对联、诗词都别有神韵。《名联观止》一书,将对联的学问,集于近千名联的品读之中,别有风味。‌

—-‌

举例来说,开篇先讲一个妙对。

孙行者(平仄仄)

祖冲之(仄平平)

胡适之(平仄平)

‌“孙行者”是对“祖冲之”还是“胡适之”为佳?很多人恐怕都知道这个故事。梁将与诸读者的对话贴出,更引出陈寅恪在北大考试出题时的掌故。‌

梁从平仄等技术细节,谈及“胡孙”(猢狲)之对是否合理,讲结构与立意之权衡。继而又更谈陈寅恪的本意,来自苏东坡诗:“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卢行者即禅宗的六祖慧能)以韩卢(犬名)比猢狲。后又谈怪联与正格之辨、陈寅恪本人的回应、苏轼作诗之缘由。复又以陈寅恪评六祖传法偈讽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事,以西学东渐之时,比附禅儒相会之际,层层解开,甚得其妙。最后又以“正反合”为结,评胡适诗作之陋,赞胡适开创之功。与一小小趣对之中,引出当时之世,令人赞叹。以此也可见梁羽生学问的功底。‌

—-‌

再举例,有曾国藩联,可见文正公之性情,与文章之“道学气”不同,颇足一看。‌

挽莫友芝: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定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樽和泪,来吊诗人。

‌挽胡林翼:

论才则弟胜兄,论德则兄胜弟,数语吾敢承哉?召我我不赴,哭公公不闻,生死暌违一知己;

世治正神为人,世乱正人为神,斯言公自道尔!功昭昭在国,心耿耿在民,古今期许此纯臣。

‌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保暖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

又举一例,即所谓绝对的“烟锁池塘柳”,五字属五行(偏旁有金木水火土)。‌

梁与读者书信讨论“绝对”,也颇有趣,其中以“港城铁板烧”为绝。

烟锁池塘柳

燕衔泥垒巢

茶烹凿壁泉

港铺灯塔标

烽销漠塞榆

灯深村寺钟

港城铁板烧

桃熛锦浪堤

兼谈陈子升的《柳波曲》中的原句,与诗作四则,这里只录一则。

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

回波初试舞,折柳即闻歌。

—-‌

《名联观止》更录有各地名胜、古往今来名人之联,对于学习对联有一二兴趣者,读之有益。梁式的才学,以此可以见之。‌

“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看平生”(梁羽生的自挽联)。俱往矣,然名士风流,自有后人知。

image source: 豆瓣《名联观止》

活动

说到对联,其实入门的著作甚多。对童蒙而言,《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值得一读;年长一些学联入门,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白香词谱》、王力的《诗词格律》,方舟子的《诗律浅说》等等,值得一看。‌

—-‌

本文的最后,出一个旧联,供大家消遣,对得最别致有趣者胜。‌

上联烟锁池塘柳(可参考上文所述,下联须有五行相对)‌

规则:

  1. 满足对联的基本规则
  2. 不许抄袭任何别人的成果;
  3. 不应当使用机器协助,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的“自动对联”

奖励:3 STEEM,取1名;参与奖,各0.1 STEEM,前10名都有奖 :)‌

参与方式:回复本文‌

评价方式:由@robertyan的评判,以及各回复获得的点赞数,综合评价产生‌

时间:本文发布起7日内有效‌

以后可能会办成一个系列活动,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加 :)‌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 – 梁羽生
  2. 佟硕之,《金庸梁羽生合论》,1966年1月
  3. 中国楹联论坛:http://www.duilian.cn/forum.php


Posted from my blog with SteemPress : https://robertyan.000webhostapp.com/2019/04/59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梁羽生与《名联观止》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