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学】知 与 智

【未来教育学】知 与 智

哪来的“认知”?

近来年的中国大陆的网络语言,“认知”这个词在微信、微博等被提及的特别频繁,似乎是罗振宇这一伙人通过知识付费这一市场炒作的结果。从语言的角度,这个词语的用法有些生硬,甚至是错误的。“认知”这个词语,一般常用于心理学概念,对应于英文的cognition,用以指代大脑感知、记忆、理解、想象和处理客观世界的过程。心理学的分支“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主要是对大脑的思维能力在生理、心理等范畴的探究,与人工智能在工程上也有较多交叉的研究领域。

“认知”作为一个日常用语,被滥用,似乎是为了表达“认识”、“知道”某一个概念、某一个知识、某一种方法、某一类观念的过程。其实用大家常用的“认识”、“知识”、甚至“学问”、“智慧”就能表达。用“认知”这个词,实际上是一种商业策略,通过一个似是而非的流行词汇,来达到观念传播、影响大众头脑、开发新市场的目的。但一般这种策略会应用于一个真正的新的市场或创造物,比如“汽车”、比如“电子商务”、比如“个人电脑”,但硬要把原来已经有的概念,改用一个新词,难免让人作呕。

一个个“倒卖”知识的所谓“知识运营商”,通过贩卖、推介畅销书,影响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当代青年人。这种做法虽然商业上可行,但实际上是在原来混乱无端的互联网信息大海中,又灌入了一筐又一筐新的垃圾。而那些经常鼓吹所谓“交智商税”的提法的人,既不懂什么叫智商,也搞不清什么叫智慧,反而把更多人的脑子搞乱,让年轻人们越发不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构建智慧的头脑。

我们不否认这些知识贩子在传播知识上的一些价值,毕竟现在愿意“亲自”读书的人,比例并不高。但在于商业利益相绑定后,也难免出现一些混淆视听、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的情况。至少这里宣扬“认知”的人当中,正直、真诚、博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少,“说书先生”、“讲故事专家”、“精致利己者”多,经常向这些二流角色学习,学到的智慧,能够精纯吗,能够传给子孙后代吗?

知乎?智乎?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热度依然不减,但仔细看里面的答案,真正值得采纳、取信的,也是寥寥。问答者的平均水平,不过中国大陆高中毕业生水平。较优秀者者也存在,如一些领域的研究者、行业领袖、学者教授,但真正的智者,愿意在其中提问、答题的,能有几人。知乎的总体水平不高,“信噪比”低。

知乎的水平,与繁荣时期的天涯接近,话题的广度和自由度可能更高,但总体约等于一个青年灌水、娱乐和炫耀专业知识的平台。如果年轻人过于满足从平台中获得的“赞”和“评价”,以及通过成为知乎大V谋利、扬名,恐怕反而会限制学问的发展。实际上,公司的运营者也看到这一点,所以知乎上以机构为背景的答题者可能出于商业动机,答题质量反而更高,并且集中在“买房”、“教育”、“就业”、“投资”等话题下面。

“五色令人目盲”。垃圾遍地的网络世界里,“知乎”对于一些人已经是获取某些知识比较高效的手段,但如果仅停留于这种水平,知识获取的效率仍然低下、智慧就更无须说了。

少看点知乎,多研究点问题,可能对于大多数人真正想增长智慧的人,才是正途。

智从何来

所谓“学问”,学和问是核心,学是获得养料,问是解决问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法,不是教书呆子如何通过考试,而是通过“学、问、思、辨、行”,让智慧可以实践、可以影响现实世界。获得所谓“智慧”的方法,也就是这些;积跬步、至千里而已。

上面提到的“认知”(知识付费)、“知乎”这些信息来源,如果不是以落地、以行动、以问题为出发点的,毫无目的的获得所谓的“认知”,难免成为“非理性消费者”。更何况,只是听一堂课、看一篇文章就能充分掌握的“认知”,真的有行动价值吗?获得智慧本质是“投资”(至少需要投资时间与精力),有价值导向,具有目的性、具体化、系统化,需要持续克服问题与困难,从实践中获得。

掌握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问”、“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学问的方向,做事的方向,才更“精准”。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也更清楚。

本文并不能情景化、具体化地回答某一个人的如何获取的智慧的问题。但如果能诚实地回答自己的“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问”、“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在“学问”的过程中有清晰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内部结构,并能够通过行动、实践和应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那至少会远离“碎片化”知识、“消费型”知识的误区,而学问也就可以由此积累了。

image.pngfrom Wikipedia – Library of Alexandria | CC BY-SA 2.0​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未来教育学】知 与 智

【Steem指南】用eSteem Surfer发帖

【Steem指南】用eSteem Surfer发帖

问题

由于尚不明确的原因,*.steemit.com域名在部分地区的访问受限,对某些用户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2019/02/13】)

针对这一情况,有一系列解决方案,大致可以归类如下:

【用户】:用户可以采取的方案 1. 使用其他客户端,如手机端的Partiko, Wherein和eSteem,PC端的Web界面如steemkr.com、steempress,桌面应用eSteem Surfer 2. 使用其他dApp发布,如dtube, Artifit 3. 采用V·-·P·-·N、S·~·S·~·R等方式浏览steemit.com / busy.org / steempeak.com等

【开发者】:需要开发者支持的方案 1. 创建和部署新的不涉及 “.steemit.com” 的客户端,如partiko.app的PC版,翻译steemkr.com,修改并部署busy.org等 2. 现有的App如Busy, Steempeak等,支持steemconnect v2以外的登录方式,尝试绕过.steemit.com被封杀的问题,如steem keychain或steemconnect v3等登录方式,并且更新steemjs的API URL 3. 创建浏览器插件,重定向api.steemit.com到别的api server,如api.steem.house

本文仅介绍【用户】(1)中,使用eSteem Surfer这一客户端访问的方法,可以初步替代steemit.com的发帖功能。

Image Source: esteem.app


用eSteem Surfer发帖

  1. 到 https://esteem.app/#downloads 下载对应的eSteem Surfer桌面客户端(Desktop)。链接会跳转到GitHub页面 https://github.com/eSteemApp/esteem-surfer/releases,选择Windiows版本(exe)或Mac版本(dmg),Linux版本(deb, rpm)。
  2. 下载完毕,按照步骤安装。启动eSteem Surfer。
  3. eSteem启动需要设置PIN码,即一个在本地启动使用的密码,与Steem无关。需牢记PIN码,下次启动eSteem时需要使用。
  4. Steem账户和post key登录eSteem Surfer。
  5. 点击顶部的设置(Settings)按钮,将Server改成https://anyx.io,即可正常使用eSteem Surfer。经测试https://anyx.io访问速度还比较快。

图:选择Server Image Source: eSteem Surfer截图


对eSteem Surfer的一些说明

  1. eSteem Surfer的图片服务器在部分地区访问存在问题(已报告官方进行修复),可以先通过 https://imgbb.com/ 上传图片,获得图片链接,再用Markdown格式发布图片,如本文所做的
  2. eSteem Surfer可以使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可以自由配置 API Server,而不受steemit.com域名影响,其余的解决方案可以借鉴这一思路以保持灵活性。
  3. 使用eSteem发帖会给esteem 10%的受益人费用,但同时会获得eSteem的点赞,点赞金额与使用者所有粉丝的SP总和成正比。
  4. 如CN区使用eSteem Surfer遇到其他问题,可以请教eSteem中文区审查员 @davidk20 提供支持。感谢拉仔!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如果在使用eSteem Surfer时遇到问题,或对于其他解决方案有兴趣,请留言讨论。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Steem指南】用eSteem Surfer发帖

【观非常人,行非常事】程灵素:海棠无香

【观非常人,行非常事】程灵素:海棠无香

此文原为答 小迪 @tydebbie 不定期造句小活動: 第二十三期頒獎典禮+ 第二十四期開始 所作,略加扩展以言事。

答案里写了两组人:苗人凤、胡斐和程灵素;牛顿、欧拉和高斯。前一组,江湖人杰,襟怀坦荡;后一组,数学鼻祖,百代流芳。世上种种,人有情、事无情,“多情总被无情恼”。后补一短文,说说奇人程灵素。

一) 用我提供的詞語造句 書、膏、藥、耳朵、repair (修理)

苗人凤耳朵虽无事、但双眼已盲,唯有程灵素能以学自《药王神篇》书中的药膏来repair。苗大侠绝不疑程灵素会加害于他,程姑娘不问也知苗人凤不会畏惧七心海棠叶带来的剧痛,这种坦荡磊落、英雄相知,也只他们二人,连胡斐也不能及。——(《飞狐外传》)

二) 用任何三個英文名字造句 上联:牛顿顿首落苹果,始启流数 下联:欧拉拉车历七桥,终至图论 * 横批:高哉斯人(高斯)

解释:上联 – 牛顿被苹果砸中,创立微积分,提出万有引力;下联 – 欧拉解决哥德斯堡七桥问题,创立图论;横批 – 牛顿,欧拉,高斯,数学史上的三座丰碑,都是高人。

——

image.png

“小妹子对情郎——恩情深,你莫负了妹子——一段情,你见了她面时——要待她好,你不见她面时——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

武侠小说里的女性主角,容颜即使不倾城,也至少脱俗;程灵素却是貌不惊人,肌肤枯黄,脸有菜色。金庸的女主角在“情”都较洒脱、敢爱敢恨;程灵素却至死未明言其情,唯以自己的生命救治所钟之人。这剧情看着有些“琼瑶”,但这背后的至情至性、至真至诚,却叫人动容。

她凡事给人预留退路,惩人罪恶不忘引人向善,解人身毒并且制其心毒,毒中圣手却从不以毒害人,只为救人,让人击节叹赏。她未有一事负他人,但求不负己心。所爱之人,令其爱所爱,虽我身陨,亦未曾悔。这女子心性通达、洞察万物、绝世才情,却只知利人、从不利己,令人叹服。相形之下,热血仗义的胡斐、飞扬洒脱的袁紫衣、顶天立地的苗人凤,都相形失色。

“海棠无香”:海棠并非真的无香,灵素也并非真的不“美”,不是有心人,不能得其妙而已。

image.png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观非常人,行非常事】程灵素:海棠无香

作为科普作家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and Popular Science

作为科普作家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and Popular Science

本文介绍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在普及科学精神中的价值,以及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不为人所了解的科普作家的一面。

为什么我们热爱科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课程在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公民教育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国内出现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大众对于科学的崇敬与追逐,几乎到了科学至上、“科学主义”的程度。

在熏陶科学素养方面,政府主导的学校科学教育、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毫无疑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真正让科技变成了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还要属科技与文化、传媒和商业领域的结合与应用。其中,大量的文化作品,例如科幻小说、少儿科普读物、科学杂志、科幻电影、科幻动画和漫画,对于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除了80年代曾经一段时间的“科幻”禁令带来的隔绝,90年代以后的年轻人接触了大量的科学和科幻文化作品,启发了年轻人对于未来世界和科学创造的极大兴趣。比如:

  • 科幻小说:如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80天环游地球》,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隐身人》,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等;
  • 少儿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
  • 科幻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等;
  • 科幻动画和动漫:《铁臂阿童木》、《星际迷航》、《银河英雄传说》、《攻壳特工队》等

有趣的是,在1999年的全国语文高考中,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具有强烈的科幻色彩,曾经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Big Bang(《生活大爆炸》)等科学类热门电视剧也曾经深受年轻人喜爱,剧中随处可见与上面这些科幻小说、电影等相关的桥段。至于近几年刘慈欣的《三体系列》(The Three Body Problem)的火爆程度,则几乎直逼金庸“武侠小说”的待遇,让科幻文学一跃成为主流,被无数孩子和成人认同与喜爱。

《三体》The Three Body Problem | from Wikipedia) |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诚然大众在批判性思维、科学素养、独立思考等方面仍然有待提高,但科学幻想故事与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代年轻人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回忆,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改变世界的科幻小说

对于科学精神和方法的教育,不能脱离科学相关文化的熏陶;而基于科幻作品形成的文化甚至能直接塑造现实、改写未来。

第一流的“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作品,除了天马行空的“幻想”的部分,还有体系严密的“科学”的部分,或许在一些科学逻辑和论证上存在漏洞,但对于激发读者对未来的想象和科学的热情,甚至引领科学研究的方向,有着惊人的价值。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对于机器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机器人学(robotics)”这一单词则直接是由阿西莫夫所发明的、“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则与今天的大数据技术遥相呼应、“人类殖民银河系”的情节对Elon Musk的SpaceX等项目的启发等等,可以说阿西莫夫对于当下依然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太空技术”都有着从理想、技术和文化层次的影响力。

有人认为阿西莫夫,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可以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对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作品的介绍,可以参见维基百科艾萨克·阿西莫夫词条中的详细描述。都说刘慈欣的作品以架构宏大见长,阿西莫夫那一代科幻作家想象的宏伟瑰丽,也无一不是令人惊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重点阅读《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等。这里特别推荐阿西莫夫的一部短篇作品《最后一个问题》亮点在最后,但请别直接跳到最后),它与区块链技术有着微妙的联系。

Isaac Asimov 艾萨克·阿西莫夫 | from Wikipedia |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阿西莫夫的科普生涯

对于科普作家及其作品,公众真正熟悉和了解的并不多,特别知名的如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大设计》等。事实上,存在大量面向公众的学科普及类书籍和杂志等,他们在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方面存在极为重要的价值。面向少年儿童的《十万个为什么》即为这一类,曾经也是儿童科学教育的必备读物之一。今天面向少年儿童的读物更多了,但影响力却似乎不如从前。面向成人的科学读物,则似乎被大量的知识付费课程和在线文章所代替,也是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

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接近500本,涉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历史、文学、宗教以及小说等领域,几乎遍布学科分类法的各个门类。相比之科幻小说,阿西莫夫在科学普及上的成就虽然影响力不如小说,但却更令人敬佩与叹服。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他深感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当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于是毅然收缩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潜心撰写科普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在这些科普作品中,较为著名的有百万字的著作《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和《阿西莫夫的科学与技术传记百科全书》(中译本易名为《古今科技名人辞典》,历时三年时间完成,由为古今各国最重要的1000多名科学家的小传组成);以及一批二三十万字的科普力作,如《生命和能》、《地外文明》、《终极抉择》、《科技名词探源》、《洞察宇宙的眼睛》、《亚原子世界探秘》等;为青少年读者写的丛书《我们怎样发现了一》和《阿西莫夫少年宇宙》;还有《无穷之路》、《变!未来七十一瞥》、《新疆域》和《新疆域(续)》等科学随笔集。

科普与学术研究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方法,一个注重广度、一个注重深度。阿西莫夫原本是一位生物化学副教授,研究最需要在某一个创新点上不断深入,但他发现最广泛地涉猎知识并向大众传播科学精神更符合他的思维方式与爱好,这使得他离开研究工作,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作为作家的阿西莫夫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关注社会公众的精神,传播科学的巨大热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处事作风。重读阿西莫夫的自传、跨学科的著作以及科幻杰作,对于科普工作者而言具有极大意义。若无对生命、世界之深刻热爱,是不可能完成像阿西莫夫这样巨量的高质量作品的;唯有凭借这种大爱,才能真正将科学精神与理性思考传播给更多的需要它的人。

It’s Been a Good Life,阿西莫夫的人生正如他的自传的标题所言:作为写作者,阿西莫夫一生出版作品近500部,震古烁今;作为科幻作家,他产出了大量“神作”,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对后世影响极大;作为科学家,他广泛传播科学知识,以利社会,令人敬佩。如阿西莫夫这样天赋非凡,又有宏大志愿与坚韧毅力的名家,足以为后世作家与科学家在精神与行动上之楷模。

本文是《观非常人,行非常事》这一系列文章中关于伟大的科幻/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介绍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 Wikipedia, 艾萨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2. Edward Seiler, Isaac Asimov Home Page
  3. 百度百科,艾萨克·阿西莫夫
  4. Wikipedia, 科学普及
  5. Issac Asimov, It’s Been a Good Life, 2002/03 (Issac Asimov’s autobiography edited by Janet Jeppson Asimov)

Introducing DCLICK: An Incentivized Ad platform by Proof of Click. - Steem based AdSense.

Hello, Steemians. Let us introduce you a new Steem B…

This posting was written via dclick the Ads platform based on Steem Blockchain.


This page is synchronized from the post: 作为科普作家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and Popular Science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